平凡岗位的公仆情——记阿拉善右旗供水站安装维修队队长孟宪胜先进事迹 孟宪胜,男,蒙古族,1970年10月出生,内蒙古通辽市人,1989年6月参加工作,199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现任阿拉善右旗供水站安装维修队队长。 
锤炼党性,坚定信念,努力树牢表率形象 
在大家眼里,孟宪胜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。作为一名水务工作者,虽然身处专业性岗位,但十多年来,他始终没有放松对知识的学习,特别是入党以来的近二十年间,参加党组织所组织的各项活动,他始终是最积极的那一个,因为他坚信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只有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、锤炼过硬党性,才能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,胜任好每一项工作。在全旗水务系统,孟宪胜是一名“老兵”,对单位同事来讲,他性格和蔼可亲,而且又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,所以大家都喜欢向他请教问题,跟着他一起干活。年轻人眼中的他,像严师一样,对待工作严谨细致,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。工作中,孟宪胜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不断感染着他人,但对他自己来讲,也难免有照顾不周全的时候,特别是远在家乡的母亲患脑血栓多年,因为工作繁忙、路途遥远,不能在母亲床前尽孝。说到这里,他心中满是愧疚,同时又感到光荣和骄傲,这光荣和骄傲来自母亲和家人,因为有了家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持,才能够使他全身心地对待这份事业,以一名合格党员身份争做表率、感染他人。
立足岗位,担当尽责,以过硬能力争做一流 
自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,三十年的工作经历,既让孟宪胜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本领,也让他养成了一有空就钻研技术的习惯。有时设备抢修或管线安装遇到的问题,往往是难以凭书本知识去解决的,为克服困难,他凭着一股子深钻细研的劲头,自己找方法解决问题。也正因如此,娴熟的技术和精湛的技艺,使他成为了行业内的行家里手,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,多次受领重要任务。2008年,阿拉善右旗遭遇了50年不遇的冰雪低温天气,而低温所带来的冰冻导致巴丹吉林镇阳光小区多处水管发生了破裂,造成了居民生活饮用水中断。因为临近春节,抢修任务紧急,接到通知后,他带领自己的团队立即赶赴现场,制定抢修方案,部署具体的抢修任务。经过连续几天的抢修,终于在除夕前恢复了供水,受到了居民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评价。2012年5月,阿拉善右旗通勤机场通水工程正式开工,他又一次挑起安装输水管道的重担,由于工期紧、任务重,为保证工程如期完成并保证工程质量,他以身作则,起早贪黑奋战在工地。时值春季,风沙天气频繁,为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一定影响,每日迎着风沙、顶着烈日,加班加点、放弃周末休息时间,始终坚守在管道安装第一线,确保了工程如期完成。多年来,他坚持工作不出差错,工程任务就是“军令状”,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为民的服务承诺,以突出的业绩做到了让组织放心,让群众满意的承诺。
用心服务,无私奉献,始终与群众心连心

孟宪胜所在的安装维修队主要负责巴丹吉林镇镇区供水管网的维护、安装、抢修和改造等工作。身为安装维修队队长,他始终坚守着朴素的信条:“哪里需要水,管线安装服务就到哪里;哪里的水管断了、漏了,管道安装工就出现在哪里”。一年365天安装、维修、抢修接连不断,身为队长的他一直率领队员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施工一线。由于他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,使他赢得了巴丹吉林镇广大居民的称赞和信赖,只要是接受过他服务的对象,不论是各小区的住户还是各饭店、宾馆的老板,一提起供水站的“老孟”,都会不由地竖起大拇指。多年来,孟宪胜始终坚持群众至上的原则,某日傍晚,有位大妈急匆匆来找他,说家中管道断裂,请他去帮忙处理。一听群众遇到困难,他立即起身奔赴现场投入抢修,边往外掏水边挖坑、堵漏、更换零件,一干就是几个小时,等处理完毕已是深夜。大妈看他满头大汗、浑身湿透,很是感动,硬要塞给他100元钱,他却掏出一张写有自己联系电话的联系服务卡片婉言拒绝。还有一次,他正在家中吃午饭,突然接到所服务的群众家中水管破裂的电话,便立即放下饭碗筷奔赴现场,及时修好了漏水的管道。他很忙但他从不抱怨,正如他所说“群众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褒奖,也是我工作的价值体现”。多年来,他的足迹踏遍了巴丹吉林镇镇区的家家户户,维修了大大小小的供水管道和供水设施,更换了成千上万个阀门、接头。

孟宪胜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、倾心奉献的铁一样的汉子,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壮举,只有朴实的情怀和踏实的工作态度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让涓涓清泉、流入千家万户。自1996年调入阿拉善右旗供水站工作以来,几十年如一日,在这平凡的岗位上,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脚踏实地,为民服务。曾带领自己的班组荣获全国“安康杯”竞赛优胜班组荣誉称号,他自己先后荣获“盟、旗劳动模范和全旗青年岗位能手”等荣誉称号,并多次被评为全旗水务系统“先进个人”。
|